薛方昱、乔高才让丨甘肃古代羌语地名探讨
作者简介:
薛方昱,1936年生,甘肃秦安县人。原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, 主要从事甘肃地方史志的编写与研究工作。乔高才让,1942年生,青海互助县人。《天祝县志》主编,长期从事藏族历史语言的研究,与洲塔合著《甘肃藏族通史》。羌(戎)族,是甘肃的古老民族,从我国的夏商时代到宋代的数千年间,一直是甘肃的土著民族。她是华夏民族即后来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,也是今天藏族的前身和先民。在今天的陇原大地上,羌族虽然不存在了,但她的语言、习俗,宗教信仰,在安多藏族及一些汉族地区,仍被传承保留了下来。本文要探讨的是今甘肃境内古代羌语地名,现分述如下:
一、兰州皋兰
二、野利
野利,古羌语族名,原居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、卓尼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南一带。唐安史之乱后,吐蕃东进,该部族大部分被迁至今庆阳市北部,在今华池县西北部置怀安县,安置其部众。今庆阳董志塬有一村庄名叫野林,也证明该部族在此长期居留。野林、野鸡、冶力均是羌语野利一词的汉字记音。明代在今临潭野利置关,名野利关。一些地名录中,把野利书写为野林,并望文生义,解释为“野外的森林”,误。还有些地图集中将野利书写为冶力,不够规范。
三、庄浪 古浪
庄浪,古羌语,原为地名野牛沟之意,后演变为部族名,宋代居今临夏州积石山县一带,后被金人占据,不久成吉思汗南征,该部族归顺,被分别安置于今庄浪县和永登县(编者注:今庄浪县属平凉市)。元代在今庄浪曾置路,后降为州,明代改为庄浪县,延续至今。在今永登元代曾置庄浪厅,明代降为卫,清代时因两个庄浪重名,故将今永登的庄浪卫改为平番县,民国十八年又改为永登县,今有庄浪河,维持原名未变。
古浪也是古羌语,意为黄羊沟,宋时当地居民为羌族六谷部之一,后被西夏、蒙古先后占领。明代置县时,按其县治所在地的“古尔浪哇”取名古浪。“古尔”是黄羊之意,“浪哇”是河沟之意。
四、郁郅
郁郅,就是禹知,也叫月支,为古羌(戎)部族名,该名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,《穆天子传》:(周穆王十三年)
甲午(二十六日)天子西征,乃绝险之关陛。
乙亥(三月初二)至于焉居、禹知之平。
据王国维考证,月支即《逸周书•王会解》中的“禺氏”,《穆天子传》中的“禺知"或“禺氏岑仲勉注。“禹知即月支”。
禹知、郁郅同音,均为月支的音译,周穆王所经的“禹知之平”,就是郁郅平原。古代上高平日原,具体指的就是今庆阳市董志塬及周围塬区,西周时又称太原。即《诗经》:“薄伐犭严狁,至于太原”便是。
春秋战国时,郁郅部族隶属义渠戎国,筑有郁郅城。《后汉书•西羌传》“是时义渠、大荔最强,筑城数十,皆自称王······后八年(公元前320年)秦伐义渠,取郁郅。”
郁郅,即今庆阳市庆城(原庆阳县),又名不窜城,相传为周人先祖不窜所筑。西汉置县时,依据原部族名、城名,取名郁郅县。
五、乌支月支
乌支、月支为古羌戎部族名,也是秦汉县名,西周至秦汉时,该部族居今泾河上游的平凉及泾川县,另一部分居今庆阳市庆城一带。春秋战国时,她们均臣服于当时的义渠戎国。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:“乌支倮畜牧,及众斥卖,求其绘物,间献遣戎王,戎王十倍其偿,予之畜,畜用谷量”。
战国后期,秦伐义渠,占据乌支之地。秦代时在其地置乌氏县,西汉时又置月支县。关于这两县的地理位置,1974年在居延破城子出土的汉简记载:
长安至茂林七十里,茂林至茨置三十五里,茨置至好止七十里,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(中间空四行)月支至乌支五十里,乌支至泾阳五十里,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,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。
高平,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城。平林置,约在今宁夏彭阳县蒿店附近。泾阳,约在今甘肃平凉市八里桥附近。乌支,在今平凉市东四十里铺稍东。月支,在今平凉市东的光明乡附近。据1992年出版的《崇信县志》记载:1964年在该县黄寨乡河湾庙家出土了一件汉代四方形的货泉铜母范,母范背面铸铭文“月支”二字。该地北距光明仅十余华里,可证汉代乌支、月支确在今平凉市东,泾川县西的泾河上游流域。
月支、乌支部族最早源于何处,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。从上述月支、乌支地理位置的记述中,我们看到甘肃陇东的泾河上游,是月支、乌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
六、朝那
朝那,古羌(戎)语,汉语音译为周。甘肃灵台县的方言中读朝那为zhū láo,音近周,其意是龙山或龙。今平凉市属的庄浪、静宁.泾川县及庆阳市的镇原县等地有古地名曰朝那山、朝那池、朝那沟、朝那湫、朝那庙,其意就是现代汉语的龙山、龙池、龙沟、龙湫、龙庙。今陇山就是古羌语朝那的意译。(详见拙作《陇山源名考》,《敦煌学辑刊》1993年第1期)。
七、方渠曲子
方渠,西汉县名,即今庆阳市的环县。新编出版的《环县志•历史沿革》记:
方渠,今曲子张旗,在县城南35公里处,西汉时建,置方渠县,后汉废。
方渠一词,为古羌语,方是草滩,渠是河水,其意是草滩中流淌的河水。今安多藏语称河水为曲,如碌曲、玛曲。曲、渠同音,均为古羌语今藏语的汉字记音。无独有偶,在距原方渠县故址五华里的地方,有一地名叫曲子,1937年曾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驻地,现为环县曲子镇驻地。曲子是河水之意,与方渠故址同处环江河畔,均以水命名。在今甘肃汉族地区,像曲子这样原原本本保留到现在的古羌语地名,已经为数不多了。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地名辞典、地名录中顾名思义,解释曲子为“弹琵琶的曲子”,似误。
八、马兰 马莲
马兰,为羌人部族名。莲,古音读兰。兰,莲同音,故马兰被书写为马莲。今甘肃庆阳有条马莲河,陕西栒邑有条马拦河,都因马兰部族而得名。莲,这里应读为lán而不能读成lián。
马兰部族原居今甘肃陇南一带,东汉时迁居北地郡的泥水下游流域,即今庆阳市的西峰、合水、宁县、正宁和陕西栒邑县一带。《晋书•帝纪第四惠帝》记载:
(永平六年)五月,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、北地、马兰羌、卢水胡反,攻北地,太守张损死之。
马莲河,原为泾水正源,源出陕西定边县马鞍山,流长374.8公里,流域面积19086平方公里,均大于今宁县政平泾河上游流长及流域面积。《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》记载:泾水出长城北山,山在郁郅长垣北,入渭,戏北。郁郅,战国时城邑名,西汉置县,即今庆阳市庆城。长城,即战国时秦长城,在今马莲河上游即环县城西北二华里处。上述关于泾水源头的记载和今马莲河(上游称环江)发源地完全吻合。
秦汉时,今马莲河流域由于过度开荒,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,故当时的泾水被称作泥水了。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约四百余年间,该河流域被羌胡等少数民族占据,战乱频仍,田园荒芜,却使自然生态得到恢复,泥水也变清了。加之马兰羌长期居住在该河下游流域,群众约定俗成,把这条原叫泥水的河流随族名改称马兰河了。现在马兰羌部族早已被融入汉族之中,被人们所遗忘。唯有日夜流淌的马莲河,向人们诉说马兰羌的历史。
九、义渠
义渠,古代羌语地名、族名。该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,然在安多藏语中却被保留了下来。义是数词“四”也,渠是水也。春秋战国时,义渠国都所在地的庆阳市宁县城西一华里的庙咀坪,恰有四水:马莲河、城北河、九龙河和西沟。西沟源于该县焦村东北,东流于庙咀坪西侧入马莲河,沟长约25华里。上世纪四十年代,去宁县的公路未开通前,西沟是宁县城通向焦村、西峰的必经之道。
义渠,以水得名,本为地名,后演变为族名、国名、县名。义渠国灭亡后,其遗民以义渠为姓氏,又演变成姓氏名,如西汉的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便是。
义渠是个筑城定居的半农半牧民族,立国约448年之久。《后汉书•西羌传》
平王之末,周遂陵迟,戎逼诸夏,自陇山以东,及乎伊洛,往往有戎。于是渭首有狄、豸原、邽、冀之戎,泾北有义渠之戎。······是时义渠大荔最强,筑城数十,皆自称王。
义渠戎国地域辽阔,筑城数十,除国都义渠城外,已知的还有郁郅城(今庆城),这两个城的共同点是:选择两河相汇、三面临水的河谷高阜,城依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,完全符合春秋战国及秦汉时“高而近水”、“高城深堑”、“削山为塞”的筑城模式。
十、白马
今庆阳市庆城区有白马铺,华池县有白马乡、白马河,还有白马庙,何也?
白马,本族名,《后汉书•西羌传》:
秦献公初立,欲复穆公之迹,兵临渭首,灭狄獂戎。忍季父卬畏秦之威,将其种入附落而南,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,与众羌绝远,不复交通。其后子孙分别,各自为种,任随所之,或为氂牛种,越巂羌是也,或为白马种,广汉羌是也······。
该部族原居今甘肃陇南的文县、武都和四川北部武平、南坪之地。今文县西南白马峪河的铁楼乡,仍有白马藏族,就是其后裔。东汉时一部分内附,被安置在今庆阳市庆城、华池县一带的柔远河(俗称东河)流域,唐代在此置白马县,后废。白马部族在长期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,已被融入汉族之中,只有遗留的一些地名,证明她曾在此长期居留的历史。
文章来源
原刊《敦煌学辑刊》2009年第3期。转自“今日头条”2022年8月24日,特此备注!
关注请长按二维码
微信号:西北学属地:金城府学编辑:洪珊投稿邮箱:2441053148@qq.com